第一百零二章:安之若素(3/4)

京华大学,办公室。

苏叶是今天上午的飞机,刚到家里没多久,就被师兄一个电话薅了过来。

“师兄,你打电话喊我过来什么事。”

“当然是有正事。”

辛夷不紧不慢地啜了一口热茶,“今天我老同学葛光之给我打电话,说来故宫古籍中心出差,明天工作完成,顺道约我吃饭。我寻思着这么一大教授,高低不得邀请过来给我们系讲个座,不然也太浪费了吧。”

苏叶听明白了辛夷的意思,这哪里是请?分明是要算计葛教授出幺蛾子。可话又说回来,文化人之间的算计能叫算计吗,这都是雅事!

但这些不重要,这可是葛光之啊!教科书一样的人物,在国内史学界,尤其是文化史这一块是首屈一指的人物。当然,其人也精通禅学,宗教学等,不然辛夷也不会算计葛光之来哲学系讲课。

其实苏叶和葛光之并没有见过面,但可是神交已久。他看过一些葛教授的论文,对某些观点很是佩服。比如‘改革’,葛教授提出华夏在古代亦或者现代,之所以在某些变革时刻保守,这保守的原因不是不求变,而是自傲,是对华夏五千年传统文明的自傲。而改革的难度,就在于过往的文明足够优秀,拥有太多的底蕴和和更的人口。

这个观点越想会越有意思,似乎有很多角度。比如,文明优秀,才能诞生足够多吸取文明养分的智慧人,聪明人越多,改革反而越难。再比如更多的人口,是指牵一发而动全身,小打小闹不管用,必须自上而下,一力贯之?

这还只是其中之一,还有有关‘民族’的观点。在西方流传着这么一句话,黎塞留带来了国家,拿破仑带来了民族。而葛教授认为在华夏民族统一概念的形成有两个很重要的节点,一个是司马迁的史记,史记以神话尧舜为始,至汉为终,记载了从部落到封建统一王朝的史实,编成史册,流传后世,实际上为民族统一赋予了合理性,后人观之亦觉如此。而另一个时间节点就是抗战,当时大肆宣传,这源于实际需要,只有各民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抗侵略,而后这概念深扎人心......

“师兄,真的是葛光之教授吗?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