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1章 中日对赌国运之战(3/4)

也正因如此,大清国的洋务运动失败了,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。

“再来看看当时的清政府,虽然比起日本,中国地大物博,但其实国库也并不充盈。”

“1889年,光绪皇帝举行了大婚典礼,共计耗资白银五百五十万两,相当于购买三艘北洋海军定远级铁甲舰的经费。”

“因为光绪皇帝大婚亲政,慈禧太后理应从清政府中枢的政治舞台上隐退。”

“为了预备养老之所,决定重修位于北京城西北郊外的颐和园,这又是一笔巨款。”

“而这笔资金竟然是以训练海军在颐和园开办昆明湖水师学堂为名,堂而皇之地从海军衙门挪用出来的原本应用于海军建设的经费。”

“为了给颐和园筹款,海军衙门还以海防名义向官员和社会吸纳捐款。”

“国防成了敛财的招牌,然而,钱还是不够。”

“1891年六月一日,户部尚书翁同龢突然上奏,以节省财政支出为由,奏请暂于两年内禁止南北洋购买西方的军舰、枪炮。”

“这对于已在勉力支撑的海军来说,无异釜底抽薪。”

“甲午战前几年,日本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达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一。”

“海军新增军舰十一艘,总排水量和主力战舰均超过北洋海军,老旧舰船也装配了速射炮。”

“而北洋舰队1891年限购军火后,未添一炮,甚至连炮弹都吃紧。”

“清政府建立了一支海军,却并不明白如何建设它、维护它,更不懂得如何使用它。”

李鸿章:暂停购买军舰枪炮的时间节点太巧了,这是老天要亡我大清啊!

他的心情很复杂,要是这个时间节点推迟一两年,甲午战争绝不会是那个下场。

从1874年,小日本侵略了台湾。

1882年,小日本居然在朝鲜找事情,要找大清国的麻烦。

1884年,法国人又来找大清国麻烦,日本趁机又在朝鲜找大清国麻烦。

接连不断的出现问题,再往前更多,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。

但是从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,定远号、镇远号回来之后,一直到1890年。

这整整五年时间,大清国的东亚海疆真的做到了海不扬波,风平浪静。

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满朝文武都觉得,这支力量已经足够让大清国安稳睡觉了,满朝文武都认为应该暂停购买外洋枪炮。

可关键这个暂停的时间节点,实在是太巧了。

早不来晚不来,偏偏这个时间节点暂停。

1890年的时候,西方海军正在经历大变革。

可无奈就在那一年,他们大清国这时候停掉了军舰枪炮的购买。

甲午战败之后,他得知这一切的时候,可以说是欲哭无泪。

而日本海军正是在这个关键时间节点,完成了对大清国的赶超。

可大清国的海军偏偏在这个时候停下来了,正中日本的下怀,被日本迎头赶上。

“1894年五月下旬,大连湾,北洋海军正在进行三年一度的大校阅。”

“在震耳的炮声中,一封电报被交到了北洋大臣李鸿章手中。”

“朝鲜东学党起事,倭人已派舰来此保护其商家与居民。”

“望着眼前的大舰队,李鸿章心里浮现出前所未有的忧虑。”

“自己两个月前上奏朝廷,申请购买快船快炮,尝试向户部军火禁令发起挑战,然而在清流派的一致反对声中再次被搁置。”

“如果此时和日本开战,北洋海军等于是丧失了战前最后一次更新装备的机会。”

“1894年,朝鲜秘密社团东学党发动起义。”

“朝鲜国王请求中国平息事态,清朝海陆两军进驻朝鲜。”

“得知此事,日本欣喜若狂,认为这是挑起战争的绝好机会。”

“日本内阁会议迅速通过决议,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借口,派兵前往朝鲜,进驻汉城。”

“在起义平息后,日本不仅不退兵,反而向朝鲜半岛持续增兵。”

“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示驻朝大使大鸟圭介,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,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。”

“六月五日,日本成立了一个以天皇为名义首脑,由日本军人精英组成的战时大本营,并制定了完整的作战方案。”

“日军总目标是将陆军主力从海上输送入渤海湾,择地登陆,在直隶平原与中国军队进行决战。”

“然后进攻北京,迫成城下之盟。”

“要达到这一目的,关键是海军作战的胜负。”

“所以,日军部署第一阶段,派遣一部分兵力进入朝鲜牵制清军,在海上与北洋海军进行决战,争夺制海权。”

李鸿章:大清国的一个地区和日本的一个国家打仗,先天就处于弱势,甲午战争的战败也情有可原。

他并不是想为北洋海军的战败找借口,而是事实确实如此。

他们大清国建立的海军是孤零零的,并没有与之配套的近代军事机构。

日本在明治维新改革当中,不光是军事的改革,而是全部一起改革。

因此日本改制之后有联合指挥系统,而他们大清国就没有这个东西。

中日甲午战争开打,整个日本是全国的总动员。

军事总动员,陆海一起打。

而大清国则是各个战区为战,两广总督不管,湖广总督也不管,只剩下他一个直隶总督来打日本。

就这样的一个局面,甲午战败的原因也不仅仅只是北洋海军武器装备的落后,大清国没有举国之力迎敌也是一重大原因。

“而此时的大清朝却是猝不及防地面对一场近代化战争,举国上下对于该不该打、究竟该怎么打,一片茫然。”

“朝堂上一片嚷嚷,不少朝廷大员仍将日本视作不堪一击的小国,却始终没有明确的对敌策略。”

“李鸿章则试图求俄、英两国进行干涉,牵动日本动兵。”

“然而,这一次,李鸿章的外交斡旋并没有换来实质性的支持。”

“在军情和舆论的压力下,李鸿章租用英国汽船,在北洋战舰护航下向朝鲜增兵。”

“七月二十五日,遭到日舰突然袭击,英籍商船高升号被击沉,七百多名清军葬身大海。”

“就在同一天,日本陆军也由汉城出发,南下进攻驻扎在牙山的清军。”

“八月一日,中日两国同时宣战,甲午战争正式爆发。”

“高升号事件发生后,英国国内舆论一致声讨日本对国际公理的践踏,军方也要求对日军实施报复。”

“当年十一月,英国法院裁定,高升号事件中,日本没有过错,清政府则要赔付英国商船的损失。”

“时任清朝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,对于清政府的外交惨败直言不讳地说。”

“所有国家均向中国表示同情,并说日本这样破坏和平是不对的。”

“但没有一个国家,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帮助中国。”

“我不相信靠正义可以成事,正像我相信单拿一只筷子不能吃饭一样,我们必须要有第二只筷子,也就是实力。”

张之洞:唯有自身的强大才是最重要的,依靠外力终归不靠谱,血淋淋的例子就摆在眼前。

在甲午海战这场战争中,日本不断地在利用或者说玩弄国际法。

就比如高升号事件,他清楚的明白这是李鸿章故意为之的。

他清楚李鸿章是不想和日本打仗的,于是就想出了这么一个计谋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