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八章 新的典型(3/4)

国外社会日新月异,新发明新科技层出不穷,必须要师夷长技以自强。

凯旋归来的奥数代表团受到了国家高级别的表彰,不但在人民大会堂的会议厅领奖,还被教育部号召全国中小学生向为国争光的队员们学习。

“周逸”这个荣获个人金牌的满分选手名字,伴随一篇《人民日报》的纪实报告文学《迈向国际奥数赛场之路》而名扬天下。

在文章中,他被记者描绘为一位接地气的少年天才。

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,擅长搞小恶作剧来捉弄周边的人,还常以“小周老师”的名头来替自己谋福利,但却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和想象力,是一位远超同龄人的学霸。

虽然存在一定的艺术加工创作,但也基本描绘了周逸的真实形象,尤其从大山走出的少年故事符合普罗大众对寒门学子的美好愿望。

不上电视不知道自己丑,不上报纸不知晓自己好。

“我有那么优秀吗?这写得太夸张了吧?连自己都不认识了?”

连续三次灵魂发问,足以证明一向好面子的周逸这次都有些不好意思。

“宣传是一种手段,也是一种生产力,它能激发更多像你这样的同龄人走上求学之路。

就好比**不是**一个人,而‘周逸’也不仅仅是你自己。

它是一个符号,也是一个典型,当今时代需要其存在。”

在接受采访时,周逸曾经就此问题询问过来自首都的记者,对方给出了让他信服的答案。

可以说,在这一刻他追赶上了自己曾经的偶像——少年班的先驱宁柏,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影响力都足以媲美对方。

得知周逸获奖的第一时间,复旦附中教学楼上又挂上了庆贺横幅,毕竟他可是顶着母校附中的名义出征。

一时之间,复旦附中伴随周逸的名义也扬名四海,在国内知名度迅速上升。以前复旦附中只在沪江市家喻户晓,但今天却开始超越老对手沪江中学走向了全国。

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今年招生的咨询量大增,许多家长都将复旦附中作为了孩子的第一志愿选择。

对此,周逸也是喜闻乐见。

他一直都很感激复旦附中大度接纳了自己这个从山里走出的孩子,并且还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使自己度过了美好的中学时代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