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六十八章:血勇(1/3)

昂扬的金鼓声响彻在天地之间,低沉的角号声在山间谷中回响。

明军大营此时已经是沸反盈天,无数的甲兵在旌旗的指引之下士从各处的营帐之中涌动而出。

一道道火红色的溪流不断向前,不断流动,流经各处的营盘汇聚成一方又一方的大阵。

红缨红衣红战旗。

从大青山上往下望去,只觉四面八方皆是一片赤红之色。

多尔衮站在青山关段长城的七十二券楼上,整个战局皆是被他尽收于眼底。

七十二券楼,修筑于青山关南侧山顶的长城上,次楼跨城墙而建,由上、中、下、三部分组成。

下部为基座,用大条石砌成,高与城墙相同。

中层是空心部分,既是屯兵之所,也可以有防御的用途。

沿楼内西侧仅供一人通行的砖砌楼梯可到上曾楼顶,即为上层。

上层的中央建有楼橹,楼橹上面建有房顶建筑,四周环以垛口,供士兵放哨、瞭望敌情、遮风避雨之用。

因为此楼的窗、门、梯、瞭望孔、楼内结构墙及内中的壁橱、楼顶上哨房等券,共有七十二个卷拱,故此得名。

此楼是当初戚继光任职蓟州镇总兵官,镇守北疆之时所筑。

戚继光镇守北疆之时,这座敌楼屹立于长城之上,牢牢的护佑着边防的安全,没有人让任何一名敌人越过敌楼半步。

但是数十年已经过去,张居正,海瑞,俞大猷、戚继光这些名臣良将都已经离世多年。

那个璀璨的时代已经落幕,曾经雄踞天下,威服四海的明帝国,现如今也已经是日暮西山。

内忧外患,天灾动荡,长夜将至……

甚至连整个华夏的文明都在衰败。

又更何况一座小小的敌楼……

这座本意是防止外敌入侵的敌楼,现在却是已经成为了外敌的助力。

急切的脚步声之中,一名接着一名侦察观望的塘马快速的通过狭窄的楼梯登上了楼橹,将前线的情报带给了站在楼橹垛口观察着战局的多尔衮。

“明国军队营垒之中鼓声不止,各营兵马纷纷涌出营盘。”

“明国军队各营兵马已在大青山东、西、南三面展开阵势,正在应旗!观其阵势,总兵力可能超过十万!”

“明军主将孙传庭大纛出现在我部东面,侦骑探报,明国军队正向东面运输火炮,主攻方向应当在东!”

多尔衮站在垛口,居高临下纵观着全局。

根据着侦骑的回报,还有视野之中获取的情报,不断的调动着各处的军队。

多尔衮的眉头紧蹙,目光不断的游动在远处明军的大阵之中。

明军这一次的气势竟然比起之前在武清、东安之时还要强盛上数倍有余,说是气势如虹也丝毫不为过。

这么多年以来,明军何曾有过如此的声势,也就是萨尔浒大战的时候,明军曾经有过这样的气势。

多尔衮神色阴沉,心神不宁。

不知道为什么,他的心中总是有着一种不好的预感。

“通传谭泰、多铎两人,分出一部分护军营的甲兵填入最外围营垒。”

多尔衮沉下了心神,他的身前并没有摆放着很多的选择。

山谷之中,还有大量的辎重和掳掠的百姓牲畜没有出关。

这些收获绝不能轻易放弃,这不是仅仅是度过之后年月的重要资产,也是能够帮助他稳住地位的资本。

无论如何,都必须将其安全押送出关,才能换取他所想要的东西。

“等到明军到来,一鼓作气,先击溃其前锋,以为威慑!”

多尔衮眼神清冷,森然的杀意在他的身上萦绕,他的声音冰寒,恍若冬日之时的凛冽的北风。

多尔衮号令既下,站在楼撸之上的传令兵轰然应命,而后迅速向着敌楼的下层的行去。

而就是在这转瞬之间,远方,大青山的山脚之下,明军的战鼓在此刻已经是被猛烈的敲响,声响比起初始之时还要再盛数分。

山呼海啸一般的喊杀声滚滚而来,几欲穿云裂石!

下一瞬间,急促的马蹄声便已从楼下响起。

多尔衮循声向着楼下望去,正好见到一名传令骑兵正骑乘着战马从长城的另一端飞驰而来。

那名传令的侦骑手持着令旗,一路畅通无阻,最后来到了楼撸之上,他开口的第一句话,也让楼撸之上的氛围一瞬间几乎停滞。

“明军声势浩大,尽起全师大举压来!”

……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